2017年9月25日,香港電臺對無國界社工CEO 勵娜女士及無國界社工資深義工,義務董事,災難回應委員會主席馮轉屏女士進行了採訪。以下訪談的內容,與大家分享。
人物簡介1:
馮轉屏
「江湖愛稱」:
轉媽媽
香港註冊社工、註冊中醫
在香港一間學校擔任社工,29年+
與無國界社工結緣:
9年前,汶川地震時第一次參加無國界社工的災後支援行動。自此之後,就像「中毒」了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每每地球上發生了災難,她都想第一時間趕過去災區幫忙。轉媽媽說,當時在不知道無國界社工的時候,還曾經去問「無國界醫生」是否可以讓她去災區幫忙。但是沒有成功。每個機構的側重點不一樣。後來發現,社工也有自己的「無國界」了!這一做,轉眼都快10年了。
轉媽媽說,在災區,看到災民的心痛、無助、焦慮、心急,都感同身受。
無國界社工的黃色背心馬甲,在災區的辨識度很高。災民都認識一幫「黃衫客」。雖然每次去的義工可能不一樣,但是大家都知道黃色衣服的就是無國界社工,他們一直與災民在一起。
在救災的這一路,轉媽媽的先生,是一位專業中醫師,也曾與她一同到災區救災。連同她的女兒、親友等。對於子女的教育,她相信,"言傳不如身教”的力量。她要讓自己的孩子看到,媽媽的工作是什麼,去災區的意義在哪裡。
轉媽媽一直強調,「其實我們在災區做的真的不多,但就是一點點,卻讓受困的人們很感動。一個擁抱、一個眼神,和緊緊握住的手,傳遞著力量!」
動人的小故事:
「記得,有一年,雲南盈江發生地震。在災區,物資非常貧乏,災民們在帳篷裡,都是用簡陋的木板和輪胎搭起來組成床。我們快要離開時,一位婆婆買了3個西瓜送給我們。感謝我們那麼遠可以過去與他們在一起。不停的說「記得再來」。等下一季的穀子收割時,想送一袋米給我們遠方的朋友。所以其實每次去災區,都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看到那份彼此的感動與愛,給與互相的關懷。」
轉媽媽在電臺的訪談中,為婆婆點了一首歌《一點燭光》。
「燭光可以照亮一點地方,帶去溫暖。而如果有很多很多的燭光,則可照亮更多,溫暖更多的人。」
人物簡介2:
勵娜
香港註冊社工
無國界社工 行政總裁
Lina,是偉大的默默付出的幕後者。2004年的一場南亞海嘯,讓香港幾位社工決定用社工專業到災區做點什麼的念頭。於是,在南亞海嘯後的救援中,第一次有了「無國界社工」的身影。Lina便是創始人之一。隨後,隨著無國界社工正式在香港註冊,再到2008年全面參與汶川地震的災後支持與重建,機構開始壯大,專案管理繁多複雜。在災區支援的前線,其實需要很多後援力量。相信任何一家從事災難工作的機構都深有體會。機構的運作需要籌款、管理、運營及統籌。所以,Lina的工作很重要,也很繁瑣。
在災後的支持中,無國界社工主要做「人的重建」。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有需求的時刻,我們也派發過物資。一些特殊的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物資。例如女性用品,收音機等。往往大家在第一時間收到了水、糧食、保暖物資等,但是有些群裡,例如女性用品,嬰兒用品非常缺乏。我們的社工發現了,會做這樣的工作。
在訪談中,Lina提到,無國界社工雖然走過了10年,但依舊是一個小的團體。義工不僅是災民的心靈天使,更是機構的靈魂。這一路走來,與無國界手工攜手的義工會員才讓這個組織充滿愛與活力。專業的社工義工用專業為災民提供情緒安撫和社區重建。還有很多其他專業的義工加入了我們的團隊。例如理髮師。在災區幫災民整理儀容,修建髮型。一個人的儀容,影響著他的精神面貌。所以理髮師的工作很重要,幫助災民重整儀容,讓他們的心情好了很多。再比如,醫生、攝影師、記者、水電師傅都加入過我們的隊伍!也希望更多的有心人,可以加入我們的義工隊伍!無論是金錢的支援還是物資的支援,或是時間、專業的支援,我們都非常歡迎!
在訪談的最後,轉媽媽告訴我們: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我們能控制它的寬度與意義。正如,我們沒辦法確保以後沒有災難發生,但我們會一直以赤子之心、全情投入,去支持災難中受困受難的朋友,同他們一起,心連心,渡過生命中的難關。」
編後感:
轉媽媽的話讓小編想起了盧梭說的一句話:「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的品質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聖的。」
我們的社工,也一直相信人的內在潛能,和社區的內在資源,可以使我們在災後重生。
正因為這些信念,才讓堅持變得有意義。北半球的天氣漸漸轉涼,願你我心中的愛與希望不滅。
無國界社工,
我們同行!
電臺訪談連結:
http://www.rthk.hk/radio/radio5/programme/colorfuljourney/PleasekindlyshareitonyourNGO's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