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核心服務
資料庫
活動資訊
課程/工作坊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無國界社工 全球社工/義工/ 災難緊急回應協作平台
2332 2628
 
[email protected]
 
  會員登入   成為會員
 
  Eng
   
無國界社工
愛心無國界

[email protected]
電話: 2332 2628
加入我們
更新日期: 2016-07-26
分享
返回


非预期性哀伤之陪伴与支持 | n-Covs危机介入系列(一)
更新日期: 2020-02-11
写在前面:

2020年初,我们迎来一场给全人类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在大地上肆虐。在这场"浩荡”的危机当中,没有哪个人可以躲过它的影响,也有很多人,陷入重大的危机当中,面临深渊,无尽黑暗……突然而全面袭来的恐惧,无助,失落,彷徨,这些心理反应若得不到即时的介入,我们正常的运作机制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危机介入这一短期即时的介入程序可以让受困人们心理反应趋向稳定和正常,并找回自然抗逆力。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甄别有严重心理反应的人们,将他们转介到专业的服务中。无国界社工湖北代表处在疫情爆发后,发出了一封《社会工作者如何回应新型冠状病毒倡议书》,此后协助一群群在网上自愿发起的志愿者团队展开了数场危机介入线上培训。此外,我们也将通过此"n-Covs危机介入系列”专栏,给大家介绍更多的资讯和知识。

当曾以为一切都习以为常的时光,
变得那么遥不可及时,
我们是时候认识生命的真知。
美好,就是你我安康,
彼此拥抱。

春天就来了,
我们一起,
并肩同行。


栏目主编:Candy砍地
编辑:胡红
审核:黄匡忠、励娜
 


无国界社工湖北代表处n-Covs危机介入行动:

1月22日:无国界社工通过微信官方平台发出"社会工作者如何回应新型冠状病毒倡议书”一文,号召社会工作者行动起来。

1月25日:协助武汉社工联医护人员支持行动开展危机介入线上培训
 
1月29日:为武汉深入社区提供线上服务的社工提供线上主题培训---社区危机介入行动简介

2月6日:为东莞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心理支援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开展线上危机介入技巧主题培训。


    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邀请,录制了线上危机介入系列课程,分为社会工作教育教师篇以及医务社会工作者篇。敬请期待!


n-Covs危机介入系列(一) | 非预期性哀伤之陪伴与支持                                                                       

蔡长颖
台湾南华大学生死系社工助理教授
香港无国界社工 心灵伙伴计划 讲师
服务领域:医务社会工作、长期照护、老人社会工作、社会福利行政、安宁疗护、悲伤辅导


1. 哀伤需要被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生离死别,我们可以理解生命之无常,死亡个案家属常因突然遭遇死亡事件得面临实时火化甚或是无法办理遗体告别式,而产生莫大的失落(loss)与哀伤(grief),此经历可能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失落经验。

从病毒感染、发病而后不治死亡,短期历程所引发的悲伤反应相当强烈,失落也是多重的。鉴于有关传染病致死后之悲伤辅导研究仍相当缺乏,加上民众对于传染疾病的避讳及认为死亡是家内的事务,因此常未能适时获得协助,以致于遭逢传染病死亡的家属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所以常藉由边缘行为以示宣泄。

「急遽性死亡」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失落与悲伤,会对个人及家庭的平衡造成重大的冲击,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剧烈的反应(Worden, 1991)。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打击事件,遗族(編者按:此文中指死者的家族)的悲伤反应是很值得关切和注意的。

   
2. 哀伤的表现症状

面对因传染病而致死的个案,遗族的哀伤从接受到感染源讯息那刻就开始了,罹病期间的手足无措,到死亡后的恐惧无助,家属的反应会有:震惊茫然不知所措、认知解组、不相信和失控的冲动、价值和信念系统的冲突,以及因着事件的污名化,亦使得遗族缺少支持。遗族会面对恐惧和脆弱、愤怒、愤恨、羞耻、指责、愧疚,以及情绪退缩的感受。对政策、司法体系的不了解和缺乏支持,以及媒体的侵犯会使伤恸复杂化。而对于非预期意外事件之研究,一般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后的反应,常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类似重大创伤事件中,如战争、天灾、地震、性侵害、车祸或传染病死亡,常会有下列症状产生:

    症状一:创伤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屡次重复出现在脑海和噩梦中。

    症状二:持续避免接触与创伤有关的事物,且无法回忆创伤事件的重要片段。

    症状三:过度警觉反应,以致无法入眠,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易发怒,这些症状的持续将导致个人社交、家庭和职业功能重大失衡。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人民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死亡事件造成之伤亡被归类于非预期性的哀伤范畴,逝者的年龄、在家中的角色、性别、家属对逝者生前健康问题的了解、家庭系统的结构与健全、过去处理死亡的经验,以及对死亡的信念和认知,此皆影响遗族面对亲人突发死亡悲伤反应。当家属经过患者突发疾病急症状况的恐慌、害怕、医疗急救等慌乱过程后,在确知患者已经死亡,原来的激动、忙碌表现即转变成麻木,甚至恍惚如梦般不真实。在家属来不及接受突发事件的冲击时,常会不顾一切想要立刻探触亲人的遗体,但又恐惧造成传染之疑虑,亦得面临立即火化之规定,遗族可能会出现饮食无味、睡不安稳、对日常琐事漫不经心、对以往兴趣变得兴致低落或兴致全无、失去原有的部份自我认同、情绪改变(例如变得暴躁、易怒)、害怕自己死亡、质疑人生意义、使用药物或酒精来麻痹孤独的痛苦…等哀伤反应。丧亲的家属会持续探究动机、更常否认死因、可能更常对逝者的来生问题提出宗教的疑问、较常向他人隐瞒死因、恐惧自己因感染因素而步向死亡之途,以及承担亲人感染死亡的社会污名。

 
3. 哀伤辅导工作内容原则

以下就先前经验,整理相关悲伤辅导工作如下:

主要短期任务是在降低遗族对压力及无助的感觉,包括对个人、团体和家人之悲伤治疗。当死亡危机发生时,可能许多人都共同经历了危机,但有些人是可以成功地应对该危机,而不需要专家的介入,同样地,社会工作者也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予以危机介入,故社会工作者是要及早诊断并找出需要协助者。

治疗目标的原则,在危机处遇的初级预防,是在减低经历危机的人数;次级预防,是使危机的状态最小化及减低因危机所造成功能失调和心理失序的人数;第三级预防则是减轻功能失調的程度及预防失调之恶化。简言之,危机处遇的目标是预防、重建、改善和维持。相同地于英国,National Institutefor Clinical Excellence曾制定悲伤遗族家属之辅导分级,于初级工作中,所有相关工作者皆能提供心理卫生信息给丧亲者,而完整的悲伤支持乃在于次级工作中由受完整训练之社会工作人员及志愿工作者工协助,在次级的悲伤支持中若发现有复杂性悲伤高危险群,则再转由第三级的精神科医师提供专业治疗(见下图)

身为一位悲伤支持者,危机处遇的原则应为以下几点:

(一)尽快提供协助,常透过计划以外的资源。

(二)处理是有时间限制且简短的。

(三)实务工作者的角色是积极的。

(四)协助症候之减轻,是主要处理之目标。

(五)提供实际的信息与实质的协助支持。

(六)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七)鼓励对感觉、症状及担心的表达。

(八)提供有效的应对模式及尽早重建自助的能力。

(九)强调面对创伤经验的现实感。


4. 个人如何走出哀伤


「悲伤辅导」从来不是要让失落者走出哀伤,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失落事件共存于逝者已不在的人世间。

 人终其一生,总须反复面对一次次至亲好友的死亡,不管是渐进式或是突发式的,这些命运中的离愁、生命中的无奈都让平凡的我们手足无措、悲不可抑。

面对失落,我们能做的是:

(一)了解与转化痛苦:所有的痛苦核心都可以看见死亡,我们都曾经有过深刻痛苦和失去的经验,像是被抢、经商失败、长期卧床、失去亲爱的人,生命就是不断的与「改变、无常、失去」共舞的过程,我们必须明了痛苦无所不在,而不是希望它会消失或逃避它,抑或者是借着许多方式麻痹自己于痛苦中。唯有接受它,当成是试炼和考验,是此生主要学习的功课以及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如此才能转化痛苦。

(二)沟通与放下:当觉得彷徨无助时,可寻求自己信任的人,对其说出心中的恐惧、不安、焦虑或绝望等感受,将心中压抑的情绪完全解放,在眼泪与哀痛宣泄后,可以抚平一些心中的伤痛。「放下是最难的功课,放下是一种过程,而且需要时间」,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会依恋与执着,在害怕面对死亡的背后,有着对哀伤与分离的深层恐惧。不过,适当的沟通具有治疗的力量,家属与临终者之间应真诚相待、说出彼此心中的感受,谈论死亡的问题且平静看待,才能让彼此真正放下,并接受死亡。要明了,当亲人死后,留下来陪伴我们的是~埋藏在心中的爱;

(三)为死亡做好准备:死亡并非结束而是开始,它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永生的意义。昨日已逝而明日尚未到来,我们必须把每一天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即使死亡来临时,我们已做好准备,就能平静的接受。一般对宗教有信仰的人较能以正面的观点看待死亡,会经由宗教讨论生与死的课题。没有宗教信仰者可以用「爱」来支持,当心中充满爱,对未来就不会感到恐惧。寻求生命的意义:生命要有意义,必须要活得实在,也就是完全地接受当下经验及情感的表达,包括痛苦或快乐的感受,也就是完全地自我接纳。与他人建立真诚关系并做建设性对话,会在生命的最黑暗期带给我们希望的曙光。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让自己活得更积极、更有意义。


5. 结尾

亲爱的,我相信您在背地里留了止不住的泪水以及度过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们都了解您的辛苦,所以也诚挚地愿意与您一同捱过这段痛心疾首的日子,莫担心、勿害怕,因为您不是孤单一人!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就像自然界万物的兴起或凋零,我们都会一一走过,人生旅程,或早或晚,有甘有苦,只希望能记住且也深深体会在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您和逝者的相遇,不也是如此美好?不论今生来世,有缘再聚。所以亲爱的,节哀并无法顺变!适时而合宜的哀伤反应,方能助于渐进地发展出接受事实的态度、重整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学习新的角色技巧,以面对未来人生。
 

谨以此文向所有一线抗疫人员致敬!




THE END
此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Top  
返回  
下一則
                 



無國界社工
愛心無國界

[email protected]
電話: 2332 2628
友好顆伴
 
聯絡方法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